p;
两人先看了赵子称的大局分析,觉得很有道理。但与此同时,两人也拿不出什么具体落实的助守方略,这种大道理,讲给懂历史的读书人听是有用的。但当兵的和民夫,未必能懂这个历史教训逻辑。
就算临战宣传,士兵们也会觉得这是官老爷在忽悠他们,说不定还会因此觉得官老爷心虚了,产生逆反效果。
好在赵子称的书信内容,也不只有这些大道理。两人继续往下看,又发现了几条赵子称提供的小妙招。
“……若届时实在遭遇方腊狗急跳墙,强攻不辍,难以坚守,诸公也可利用杭州曾为吴越国都、分内外城之特点,提前布局坚守内城,以继续拖延时间。
方腊如若果真不惜伤亡猛攻,则必然是由于军粮不济。诸公在外城难以支撑时,可逐步撤军民入内城,但撤回之时,必须要求进内城军民捐出财物,以赴国难、行计策。
方腊破外城后,只要得到金帛缎匹、钱粮财货,则必然军心瓦解,忙于劫掠,再无斗志,只求小富即安。届时其再想强攻内城,已得财物之叛军将士,必明哲保身,不愿再效死力。
如此,则必能多拖时日,拖到朝廷援军抵达。而且纵然朝廷援军未至,只要方腊兵无战心,只想保住已到手的财物,则只需一两万精锐,便可破敌十万之众——此昔汉末白马之战,荀攸所以助曹操破袁绍、斩文丑之策也。”
陈建、赵约都是传统文官,并不懂阴谋诡计和兵法,看了赵子称信中手把手教导的拖延时间、瓦解敌人军心斗志的方法后,顿时只觉豁然开朗。
仗还能这么打?
原来真到了外城必然守不住的时候,还能这样通过有序地规划外城如何丢、内城如何撤的过程,来牵着敌人的鼻子走?
两人也都是看过三国志的平话戏剧的,当然知道“斩文丑”的戏文是怎么说的。
&n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