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t\t\t
新副厂长的到来让陈东等人都送了口气,
却没想到这个新副厂长会是他们认识的人。
药房研究室里,此时的陈东早已鸟枪换炮,
不仅仅是研究设备。这个研究室里聚集了好些个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才。除了年轻的研究助手外,
还有些上了年纪的对医药方面很有了解的中医老者、西医工作者是这家研究室的特别顾问,
他们会经常来这儿和陈东一起探讨研究。
十年如一日的陈东每天都过得很充实,
随着年纪的增长,他知识储量也越来越丰富,一厂之长的他气势也越来越足,
为人看起来也越来越有威信。
当然,即使陈东不板着一张严肃脸,在这间实验研究室里,他也依然是最有威信的。在这里,可以说是中西医相处最为融洽的地方了。无论是研究助手还是顾问,无论是偏西医还是偏中医,在这里,中西医药在这儿被陈东很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西药生产的原理可控性是一大优点,但想要将这移植到中药生产,并不简单。
中药很多药方、药性很多都是前人先辈们根据经验积累出来的,其中一些还很玄乎,让人无法判断、西药则是在西方化学生物医药等这些基础理论知识上逐渐发展出来的,一般是化学合成药剂。陈东是一名中药医师,但是在有些方面他不得不承认西方国家对于医药方面的认知和处理方法要比他们先进很多。特别是在药物作用于人体的机制原理等方面。
这两种根植于两种截然不同文化的医药知识,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是对立的。但在陈东的身上却完美的体现了中西医药文化的结合。沉浸于中药行业多年的陈东他在这方面的知识面很广,但他又远比那些知识阅历丰富却敝帚自珍,思想僵化的中医老者更具创新和开发精神。使用西方技术并参考借鉴西药的研究生产,陈东一步步改良古方,最终才使得山北制药厂走到了现在这个规模。
事实上,很多人都觉的山北药厂最有价值的不是那本古籍的药方,而是陈东这个人。陈东手里的那边黄帝外经古籍他经常翻阅,知道的人很多,药方其实算不上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