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听了庄周的回答,太宰荡有些震惊,“先生所说的无亲,是指忘物,忘我,忘天下?这怎么可能是最高境界的仁呢?”
\n
\n
庄周回答:“最高境界的仁乃不仁之仁。所谓不仁之仁,就是不需要谈论,不需要标榜,自然无为的仁。只有做到忘物,忘我,忘天下才能拥有此仁。”
\n
\n
太宰荡摇了摇头,“可我还是很难明白先生话中深意。”
\n
\n
庄周道:“我们的本性本身就具足仁、义、礼、智、信上五德,又何须通过有为的手段去获得?我们越是去求仁,就越是在远离仁。就像敲着鼓去追赶逃亡的人,鼓声越大,人逃得就越远。我们只需无为便能够拥有最高境界的仁,根本不需要去追求。”
\n
\n
太宰荡还是不太明白,“无为如何治理天下?”
\n
\n
庄周道:“我与你讲一个故事吧。从前,崔瞿向老子请教:“不治理天下,如何使人心向善?”老子回答:“你要保持谨慎,切莫扰乱了人心。人总是想要得到事物好的一面而排斥事物坏的一面,内心常常处在喜怒无常的状态中,好似遭到拘禁一般。情绪高涨时就如熊熊烈火,情绪低落时就如凛凛寒冰。心绪变化之快,顷刻间就能到四海之外。内心平静时如处深渊,内心躁动时高腾九天。最骄矜且难以控制的,当属人心了!当年黄帝用仁义来扰乱人心,尧、舜为了效法他疲于奔命,累得腿上无肉,胫上无毛,以此来养育天下大众。为了推行仁义,费尽心思制定法令法规,可还是没能治理好天下。后来,尧将兜放逐到崇山,把三苗放逐到三峗,把共工放逐到幽都,这都是没能治理好天下的证明。到了后来的夏、商、周,天下变得更混乱了。下有夏桀、盗跖,上有曾叁、史鰌,儒家、墨家纷纷兴起,或喜或怒相互猜忌,或愚或智相互欺骗,或好或坏相互指责,或真或假相互嘲讽,天下也就逐渐衰败了。不能同于大德,人的性命也就受到了损伤。天下皆追求智巧,百姓便丧失了本性。于是,以刑具来制裁他们,以法令来制约他们,以极刑来惩处他们。天下变得混乱的根源就在于君主扰乱了人心。因此,贤能的人隐居于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