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这玩意儿的能耗,够给老式冰箱供电了。"这句话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她思维的另一扇门。她走到白板前,用红笔圈出"能耗美观实用"三个关键词:"我们不仅要做衣服,更要打造科技与美学共生的艺术品。"
智能温控项目组的实验室里,液氮罐持续发出嘶鸣。当研究员将搭载第五代温控芯片的样衣放入零下15度的微型气候模拟舱,监控屏上的温度曲线突然剧烈波动。"功率过载!17号区域温度超标23度!"工程师老张的喊声混着设备警报,震得实验室的玻璃嗡嗡作响。沈念蹲在实验台前,指尖划过发烫的布料,突然抓起剪刀剪开内衬。白色的纳米纤维填充物散落时,她的目光落在墙上的人体经络图上——那是她特意从中医馆借来的挂图。"中医讲究穴位给药,我们为什么不能把芯片分散到这些位置?"
这个灵感让团队连续奋战了72小时。他们用3D打印技术制作出指甲盖大小的芯片,嵌入旗袍领口的盘扣、袖口的滚边暗袋,通过纳米级银纤维线路与整片温控面料相连。为了测试稳定性,实验员小李在模拟舱里反复进出,每次出来时睫毛上都结着白霜。最终发现将芯片与传统盘扣的金属部件结合,能有效解决信号干扰问题。当沈念穿着改良后的样衣走进40度高温测试间,原本雪白的面料泛起幽蓝的冷光,体感温度在三分钟内精准降至26度。更惊艳的是,精密的温控装置被藏在苏绣牡丹的叶脉纹路里,针脚间若隐若现的银线,竟成了最独特的装饰。一位老绣娘抚摸着旗袍赞叹:"这银线走得比我年轻时的针脚还利落!"
健康监测家居服的研发则陷入僵局。医疗顾问李教授拍着实验数据板:"要实现连续72小时精准监测心率和血氧,传感器必须保持与皮肤的紧密接触。"但设计师林悦举着打版模型反驳:"家居服的灵魂是自由,如果做成紧身衣,谁还愿意穿?"连续两周,团队在实验室和设计室之间来回奔波,试了17种面料,都无法平衡监测精度与舒适度。
转机出现在敦煌莫高窟的数字展览上。沈念盯着壁画中飞天飘带的流线设计,突然眼前一亮。她连夜召集团队:"把传感器织进可调节的腰带和领口绑带!"为了找到合适的弹性材料,面料研究员小林跑遍了江浙的纺织厂。在湖州的一家老字号绸缎庄,他发现了失传已久的"流云织法"——这种古老工艺织出的绸缎能随外力延展收缩。经过两周攻关,智能弹性纤维诞生了。当第一套搭载ECG监测功能的真丝睡袍完成时,柔软的面料上用夜光丝线绣着《心经》经文,每次抬手,文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