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sp;
所以幽州现在一共只有两万人,兵力处于绝对劣势,所以萧思温不能孤注一掷,他正在耐心的等待着柴荣露出破绽。
\n
\n
这个时候,随着战线的拉长,周军的战略劣势正在凸显出来。
\n
\n
第一:后周主力从汴梁长途奔袭上千里至幽州,粮草补给皆依赖汴河—永济渠水系,运输线越来越长,也越来越脆弱,极易被辽国骑兵切断。
\n
\n
第二:虽然柴荣顺利夺取了三关三州,但是每一处都需分兵驻守(每关约数千人),分兵之后,实际可投入幽州作战的兵力不足五万,而辽国南京(幽州)守军约两万,再加上临时征发,也可以凑起三四万人,周军兵力并不占优势。
\n
\n
第三:参与北伐的将领(如韩通、赵匡胤、李重进)多为禁军统帅,他们更关注自身兵权的稳固,他们之所以不愿进攻幽州,就是若深入幽州遭遇惨败,可能导致禁军元气大伤,影响其政治地位,周军已经做不到上下同欲。
\n
\n
第四:周军以步兵为主,机动性天生劣势。
\n
\n
而辽国正在施行的,就是“诱敌深入”。
\n
\n
萧思温把主力置于幽州之北,并不与柴荣硬拼,任由他攻城掠地,拉长他的补给线,分散他的兵力,甚至不惜以幽州为诱饵,待到周军顿兵坚城之下,再从侧翼发动突袭。
\n
\n
很简单的战术,真实的历史上,在宋太宗北伐(979年高梁河之战)中再次奏效,把个太宗皇帝打得撅着屁股骑驴逃跑。
\n
\n
别的朝代开国之时,无不是横扫天下,气吞万里如虎,唯有一个宋朝,上来就被人家按在地上摩擦。
\n
\n
正在辽国厉兵秣马,准备大战一场,尽歼来敌时,周军居然停下不打了,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