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
在他的命令下,李鹤、周逸、姚双、黄喜各自带人去开展工作,无论是印刷厂的选址,还是书局的建立,以及工人们的招募,最初制度的建立,都需要大量人手和时间。
\n
\n
高殷也没打算一日就做完,先是在大都督府内处理今日的政务,随后召来赵郡王高睿。
\n
\n
“叔父,我有些事情需要部署,劳烦您记一下,对外宣布。”
\n
\n
高殷的长史高睿是高欢族侄,时年二十五岁,性格孝顺温和,文武兼才。
\n
\n
他刚满月,父亲就去世,因此极其喜爱《孝经》,读到“资于事父”这句话,总会泪流满面,抽泣不止。
\n
\n
大家都是爱孝的人,高殷和高睿很有话题,性格也处得来,因此私下关系非常好。
\n
\n
高洋也很喜爱高睿,当时高殷监国,开大都督府治事,高洋十分重视大都督府的僚佐人选,最终选择了堂弟高睿作为大都督府长史,并官拜侍中,侍中是门下省的长官,也属于宰相序列,作为高洋的宰相和未来太子的辅政重臣,高睿可谓是铁杆太子党。
\n
\n
实际上,高洋对高睿的期待可不止这样。高洋临死前,对邺城禁军的掌握,分配给了高归彦和可朱浑天和;而与晋阳军方的联系,则由高睿负责牵桥搭线。
\n
\n
可惜高睿没能为高殷尽心尽力,最终也进入了高演的新体制,这提醒着现在的高殷,不要以为现在玩得好就都是哥们儿,有些人只忠于权力,高睿如是,刘桃枝亦如是。
\n
\n
高睿微笑:“太子何必客气,有事直接吩咐便是。”
\n
\n
他打开书簿,随着高殷的话语写下一笔好字。
\n
\n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