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还有一些动乱需要平息,动乱平息之后的国策要如何运行,用哪些人,怎么用?
这些中年李隆基好歹有治国经验,加上李隆基在此朝的余威未消失,许多人才在中年李隆基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冒尖了。
中年李隆基自然更加得心应手一点。
至于后面应当如何,需要从长计议。
文武百官皆跪拜于地。
“起。”
诸臣便是起身。
“此次动乱皆以平息,朕也要归于贞观朝,可选列尔等有能之人前来贞观朝一观盛世。”李世民说道。
“父皇说的可是与后世华夏建交之事?”李治问道。
“不错,这件事情也可给尔等做一个典范,用后世的话来说就是试验点!”李世民脸上有了笑容,随即便是说道,“刘晏何在?”
一个长相清瘦、蓄了须的中年人拱手出列,群臣的目光一下子就汇集到了这里来。
朱清谷的商店是卖史书,但并不是人手一本,就算是有人侥幸能够得到史书,最后肯定也是会流向统治者手里,至于他们自己,敢看吗?
像是李世民此等帝王让身侧之人参看,并且要听他们的计量,可在这里安史之乱已经乱起来了,还有人会有心思看史书?
所以一时也有人不解为何刘晏会得到太宗的赏识。
“刘晏升户部尚书,总领财政之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如今大唐虽然平叛,但国库空虚,朕要你操天下之资,富国强民,你可能做到?”李世民的目光落在他的身上。
刘晏思索片刻,便是答道,“臣不敢说绝对,只能说尽力一为。”
李治轻挑眉头,“父皇,还有那两税法。”
“先不提此事,先恢复元气,”李世民说道,然后又对中年李隆基说,“此人可助你,你可不能随意乱砍朕所看好的臣子了。”
“……”李隆基,“太宗陛下,朕现在还算是年轻,没有到昏聩的地步。”
“行了,论功行赏的事情交给你了,朕急着和朱姑娘回去,到那日的时候,你也同他们前来,把你的计相也带上。”李世民发话道。
便也和李治,李承乾,李泰,李靖等人急急出了校场点兵回归。
中年李隆基还在这里和朝臣面面相觑。
年轻许多的皇帝还是让人信服敬仰的,毕竟缔造了盛世,这一回有太宗陛下看着,应该不会发昏了吧?
朱清谷已经在下面等他们了,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