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自大将军,下至年俸六百石的官员,皆需遣子至太学学习受业。
太学于桓帝时期最盛,太学生人数最多时,足有三万余人。
这么多由公卿将相、地方士族、郡国寒门子弟组成的太学生,其消费能力,可想而知。
可这群来头不小的年轻人,他们最大的能量,不是消费能力,而是其聚集在一起的政治能力!
试想一下,这群公卿贵胄子弟聚集在一起,其所能凝聚的能量,就连三公九卿,都要好好掂量一番。
尤其是太学生多好针砭时事,对于当下及往昔所行之政事,或抨击,或赞扬,或意见不一。
在两次党锢中,太学生的身影也不少。
如党人中最能打的,又是八俊之首的天下楷模李元礼。即颍川李膺,便曾为太学领袖。又如八顾之一的郭林宗,即称王允为王生一日千里的太原郭泰,亦是太学生领袖。
还有曾与郭泰齐名的贾彪,即时人称之曰:“贾氏三虎,伟节最怒”的太学生另一位领袖贾彪,贾伟节。
虽然因为两次党锢之祸的原因,致使太学生的人数锐减。但包括曹操、许攸等人在内,皆是在太学受业过的。
而太学,还相当于一个扩展人脉和圈子的地方,也适合这些官宦世家、地方豪族的子弟们来洛阳游学。
如能在太学中早早的扬名,那这人的名声,便能随着太学生的流动,而扩散至天下各个州郡。
是以本朝的太学,依旧是一个众多世家豪族子弟趋之若鹜的地方。
当然,被禁锢终身的党人及其五代之内的亲族除外。
所以说,有了这些人在城南,南市又怎么会不繁荣呢?
不过,洛阳及其周边,因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和作为本朝帝都等缘故,人口繁茂也实属正常,这点暂且不表。
随着日中来临,暖阳高挂于天穹正中,太学门口,一名看上去还未加冠的少年摸着肚腹,如同脚下有指引一般,抬脚便往南市走去。
西行了一刻钟不到,少年便走进南市,脚下不停的来到一处靠近阳渠的店铺外。
刚进店门,一名略有胸怀的酒娘就冲着少年笑道:“还上老样子?”
少年点了点头,笑道:“要新鲜的!”
酒娘白了少年一脸,走到少年身旁,俯下身子,颤巍巍的笑了起来,说道:“要是不新鲜,小郎君你也不会常来不是?”
说罢,这看着有个三十来岁的酒娘在少年脸上摸了一把,而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