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一人看见墙上「1945–1997:殖民黑暗时期」的标题,不禁摇头叹息:「?」
同一天,在台南中区的广场上,一场由地方文化工作者主办的「多语记忆市集」x1引数百市民参与.舞台上,闽南语诗人朗诵《海口的回声》,客语歌手演唱古老山歌;一位英国籍退休老师用广东话讲述自己如何在1970年代到台湾教书——群众静静聆听,彷佛试图用多种语言拼凑出那段属於这座岛屿却又被压抑的多重过去.
然而这一切的表现与回忆,在官方新闻中被淡化甚至忽略.当晚的中央电视台新闻主页上,标题写着:「回归二十年:从边陲走向中心的台湾」.片中播放的是广东话演讲、青少年升旗与学生合唱《中华之光》.历史的另一端,无声地从镜头後退.
林昇达在那天深夜回到家中,打开了多年前收藏的一份《》,上面刊登着1997年最後一篇社论,标题是:「我们走进历史的沉默区.」他重新读了一遍,然後打开笔记电脑,开始写下这二十年来的观察:「历史从来不是一条笔直的路.我们曾以为走进一个国家的怀抱,就能获得认同与稳定.但我们低估了记忆的力量.对一些人来说,今日是纪念;对另一些人来说,是控诉.我们的过去尚未被审判,怎能期待未来自动和解?」
这段话最後未曾公开发表,只存放在他名为「分裂纪元」的私人文档中.但在某种意义上,它成为这段历史的另一份证词——来自一位走过两个时代、说过三种语言的人,对岛屿命运最温柔而深沉的注视.
---
林昇达在那天深夜回到家中,客厅里只亮着一盏h灯,窗外的城市仍闪烁着未眠的霓虹.他静静坐下,打开了多年前收藏的一份《》,纸页已泛h,散发微微陈纸与油墨的味道.上面刊登着199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