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隋唐时期,关于“造反”这件事情,警惕的主要对象则是权臣重臣——当然不是忽视百姓,只不过鉴于这一阶段各路诸侯的你方唱罢我登场,让他们的注意力不由自主地就更加偏向了这方面。
\n
\n
而位于时间线后期的,已经非常明了这两个词究竟是什么意思的王朝,对这个内容的愤怒更是难以言表。
\n
\n
譬如赵宋的皇帝们:“造反还有什么值当说的?!无君无父的叛逆之举,如何称得上一个‘义’字?!”
\n
\n
那帮子作乱逆贼,不过是乌合之众,更是一群不知忠君爱国、也不知礼义廉耻的贼子罢了,如何能够和“起义”中的“义”字相联系?
\n
\n
——若是他们是“义”了,那朝廷是什么?明堂之上的天子又是什么?
\n
\n
有这样想法的自然不只是赵宋,元朝、明朝、清朝都同样。
\n
\n
当然,除了上述这些时期,还有一个时期——秦。
\n
\n
刚刚完成六国一统没多久的秦朝,同样对于这个“起义造反事业”抱有一定的疑惑。
\n
\n
纵然是可以望文生义,但是漫长的时间间隔带来了字词含义的不少演化,以至于秦朝时期的人们想要理解这两个词要更为困难。
\n
\n
当然,仔细揣摩的话,还是能够得出一二结论的。
\n
\n
鉴于六国遗民的不安分,嬴政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那些人想要反抗大秦的统治:“传令下去,各地加强对六国遗民的防范。”
\n
\n
虽然迄今为止,还没有这两个词的出现,但是在贵族的引导下,奴隶和黔首暴动进而导致国君出逃的事情可不少见,譬如卫国的卫出公和卫后庄公;再比如鲁国那边的盗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