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口,当日有成千上万人亲眼目睹国师徐真得道飞升,消息口耳相传,数日之内就撒播四海,据说吐蕃还要为徐真塑像,册封徐真为吐蕃法王!
永徽四年二月,李治诏令将房遗爱、薛万彻、柴令武处斩,荆王李元景、高阳公主、巴陵公主一并赐死,慕容寒竹以死,朝堂动荡,李治不得已只能重用长孙无忌出面稳定局面。
长孙无忌得了大权,趁机打压异己,假公济私,公报私仇,将吴王李恪也牵扯了进来。
初时李承乾谋反之后,储君之位一直待定,太宗皇帝因吴王李恪与自己一般文韬武略,提出要立吴王李恪为储,长孙无忌等一干文臣借吴王李恪之母乃大隋公主,极力反对,由是对李恪产生了极为深重的忌惮。
如今他有了机会,自然不会放过,于是唆使房遗爱,效仿纥干承基故事,主动检举以求免死,非但将吴王李恪牵扯进来,连素来与之不和的江夏郡王李道宗也拖入了污水之中,一时间人心惶惶,皆以长孙无忌为骇!
李治也没想到长孙无忌会将吴王李恪牵扯进来,虽然他同样对李恪保持着警惕,生怕这位文武兼备又得民心的哥哥会造反,可几个哥哥相继死去,妹妹李明达不知被徐真弄到何处,无论高阳公主还是巴陵公主,可都是皇女,是他李治的姐妹!
到了此时,他反倒不想让李恪就这么惨死,生怕落了个毒害亲人的不仁之名,朝堂之上,李治痛哭流涕,对殿堂上的大臣说:“荆王乃朕之叔父,吴王是朕之兄长,朕欲免其死,可乎?”
朝臣尽皆忌惮长孙无忌专权,不敢发声,李治遂将目光转向自家班底褚遂良等人,这褚遂良与李道宗不睦,生怕赦免了吴王李恪,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将李道宗等人都给赦免了,竟然没有为李治挺身而出。
或许他还不知道,这也为他不久之后的落马埋下了伏笔。
朝堂上寂静了许久,不见有人发言,李治心知大局已定,不由哀叹,正当此时,崔敦礼却出列启奏,可惜他的意见却是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