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能降温!”
事实上,这个消息落后了,李响早已突破到40马赫。一些国家监测到了,但是秘而不宣。提都不敢提。
至于中国,自然也保密。
“真期待下雨啊。”有网友祈祷,在气象局官方账号下提问,“能不能人工降雨?”
实际上,气象局也想人工降雨,奈何暂时还不具备那个条件。
有气象局尝试着打了几炮,压根没用。
也有明白人十分担忧:“大旱之后必有大涝,今年的大洪水,估计是不可避免了。恐怕真的要超出大家的想象。”
随着各路新闻报道,有人才后知后觉:“我去,这场极端高温竟然是全球范围内的,太不可思议了!”
“之前的末日预言,难道是真的吗?”
“大旱之后有大涝,其实是有科学依据的。”有博主在网上科普,解释了三点原因。
其一,是因为土壤的物理特性变化,渗透性降低。长期干旱使土壤颗粒连接强度降低,形成类似“板结”、“硬壳”的不透水层。英国雷丁大学实验显示,干燥土壤吸收一杯水需要十五分钟,而湿润土壤仅需数秒。在大旱之后,突遇强降雨,会有约70%的雨水直接形成地表径流,而非渗入地下。这相当于让大地变成“天然溜冰场”,极易引发山洪和泥石流。
其二就是气象系统迭加影响。副热带高压异常增强时,会形成“穹顶效应“压制水汽上升,导致持续干旱。而当高压系统崩溃后,积累的水汽集中释放就会形成暴雨。
其三,复合灾害放大效应。先旱后涝,植被死亡,地表抗冲刷能力降低,会加剧次生灾害风险。相当于打拳时先收回来再打出去,力度(造成的伤害)会更大。
另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7页